見證歲月變遷、開啓求索之路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綜合實踐課
春風送暖,鳥語花香,在這缤紛的4月,我们迎来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综合实践课活动。2019年4月1日和2日的下午,吉大附中组织了初二年級的全体学生去参观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地质宫)的活动,学生们都非常兴奋,早早就在门口排好队,准备出发了。
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始建于1952年,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以藏品豐富、精品荟萃、特色鮮明享譽中外,是我國乃至亞洲著名的地質博物館之一。
1998年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以來,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多年來,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用寶貴、豐富的化石爲長春的青少年建起了一座既神秘又有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對生命、生態、環境的重視。
生物學與地理學是兩門自然科學,講求聯系事實、辯證思維。吉大附中生物組、地理組的老師們爲加強學生對這兩門課程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學生的腦海裏建構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視角,特與吉林大學地質宮博物館加以聯系,促成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生物、地理綜合實踐課——參觀地質宮博物館,以事實作爲依據,帶來一場讓學生印象深刻的綜合實踐課。
博物館分科普廳和恐龍廳。科普廳設有奇石展區、寶玉石展區、古生物展區及科普知識展區。恐龍廳展有多具巨型恐龍骨架化石及珍貴的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等。這次的博物館之旅有專業的講解員爲學生們講解,學生們感到很幸福。
我們第一站來到的是地球奧秘廳。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多姿多彩的礦物。礦物是天然産生的元素或化合物,它們缤紛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以及迥異的特性常令人歎爲觀止。迄今爲止,自然界已發現的礦物達3000余種。”這裏紅色的木地板,樸素的陳列櫃,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貴,給人一種古樸滄桑的感覺。學生們很認真的聽講,並用筆記下來。
地球的質量近60萬億噸。組成地球物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鐵、氧、矽、鎂,等92種,它們在地下和地表不斷遷移和組合,形成各種礦物,同時,由礦物的集合而形成各種岩石。
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按形成的原因,可將它們分爲岩漿岩、沈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並稱岩石“三兄弟”。在地球表面,沈積岩分布最廣,但在地殼中,岩漿岩和變質岩所占體積最大。
我們還了解到了板塊運動的知識。地殼和地幔最上部構成相對剛性的岩石圈,岩石圈在側向上可分割成若幹塊體——板塊。全球岩石圈分爲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板塊之間一直處在相互插入、摩擦和掩壓的運動過程中,由此激發了地震與火山,控制著礦産形成和海陸分布,影響到生命進程。
我们还看到了陨石。陨石是陨星穿过大气层、没有完全烧尽降落到地面的残余体。按陨石的矿物成分可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及玻璃陨石,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吉林陨石雨。1976年3月8日,一个巨大的陨星在吉林北郊上空爆炸,形成了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陨石雨。该陨石雨覆盖面积达500平方千米,大小陨石约200多块,其中最大一块陨石重达1770公斤。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生命起源與進化廳。地球至今已有46億年的曆史。38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生物界開始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曆程。而最爲直觀的證據就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迹和遺物。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八年級下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的曆程》均能在地質宮博物館中找到科學的依據以及確切的答案,生物組的老師們也希望能借此機會豐富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們的生物學思維。
首先進行參觀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過程。在了解了地球原始大氣和環境之後,學生們對生命的誕生産生了極強的興趣。講解員爲大家仔細的講解了生物學界廣爲認同生命起源假說——著名的米勒實驗。即一種模擬在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進行雷鳴閃電能産生有機物,以論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實驗。
緊接著講解員帶領學生們參觀講解了寒武紀的生物類群和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從此地球上的生物類群開始急劇增多。在這段時期,生物化石開始變得常見起來,如具甲殼的三葉蟲,在世界各個地區都出現過,還有巨大的獵食者奇蝦,進化出巨大的鉗子,能輕易敲碎當時的帶甲殼生物,成爲海洋霸主。
到了奧陶紀,所有生物仍然只生存在海洋裏。這一時期的海洋霸主則是直角石——巨大的軟體獵食者,其體長能達到10米。學生們參觀了直角石的化石,感歎生命的不可思議。
生命在志留紀得到穩步發展,並很快取代了在奧陶紀大滅絕中受到重創的房角石海洋霸主的地位。直到晚志留紀,在一些蕨類與真菌的掩護下,一些多足蟲和其他節肢動物才開始首次登上陸地,爲生命的登陸拉開帷幕。
泥盆紀期間,陸地海洋得到空前的發展。陸地上的動物仍以節肢動物爲主,例如蜘蛛類、多足類。並且魚類的種類數目大量增多。同學們對館內出示的海百合化石以及早期海棲類生物魚龍化石贊歎不已。
石炭紀仍處于溫室氣候下,這一時期,低窪區域已經被茂密的森林和沼澤所占據,主要的種類是蕨類植物、木賊類以及巨大怪異的石松科樹木,其中一些種類能達到50米。
這就是生命的進化曆程。
隨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來到了人類起源與進化的化石模型展區,由于他們在七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這一部分的知識,因此對這一部分內容展示出了濃重的興趣。
對人類顱骨的變化以及腦容積的變化原因加深了印象,也參觀了早期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感受人類智慧的偉大。
轉而我們來到了奇石、寶石廳。豐富多彩的天然寶玉石原料及加工制成的半成品。寶石分爲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寶石展有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金綠寶石(貓眼石、變石)。中-低檔寶石展有坦桑石(藍色黝簾石)、歐泊、海藍寶石、水晶、日光石等。
隨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走進了最爲期待的恐龍化石館。恐龍是中生代最活躍、最繁盛的一類爬行動物。自三疊紀中期出現以後一直生存到白垩紀末期滅絕,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1億7千萬年。根據恐龍腰帶構造特征的不同,可將恐龍劃分爲兩大類:蜥臀目和鳥臀目。蜥臀目恐龍包括蜥腳形類和獸腳類。
鳥臀目恐龍包括鳥腳類、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和腫頭龍類。
我們還了解到了長春地區所挖掘出的特殊的恐龍——長春龍。同學們也了解到恐龍的體型、生活形態等可以通過發現的化石而進行複原和推斷,但恐龍的皮膚的顔色,無法找到化石的依據,所以只能根據對現有動物的認識來推測。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型恐龍可能會有斑紋或斑點作爲保護色,顔色也會更鮮豔一些。交配期間,雄性恐龍的頭部與皮膚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像現代鳥類一樣顯現出豔麗的色彩,這樣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睐。
同學們最感興趣的就是恐龍的滅絕了。小行星(彗星)撞擊說認爲: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彗星)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與地球發生相撞,爆炸造成的強大沖擊波橫掃地球,接著又是高溫和大火,然後厚厚的塵埃和蒸汽籠罩了地球,氣溫急劇下降,酸雨淋漓,大批的植物枯死,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學生們在整個的聽講解過程中都十分認真,紛紛動筆寫下了精彩的一幕。
參觀結束後,學生們意猶未盡,紛紛寫下了觀後感,期待還有下一次的參觀機會。
帶著靈性和神秘,跨越上億年甚至更久的曆史,目睹風雲變幻,用軀體與沈澱給未來留下思考。這些時間的證據,裝點著世界,迷戀著未來。因爲它們,人類探索之路才更有意義。




供圖供稿:地理組生物組